糖尿病的常見症狀與預防:完整了解糖尿病

by admin
糖尿病的常見症狀與預防:完整了解糖尿病

糖尿病越來越普及,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國民病之一。尤其現代人飲食習慣精緻化、久坐運動量降低等原因,糖尿病更開始往年輕族群發展,並成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一。

據國民健康署統計,目前台灣大約有 200 多萬名糖尿病患者,相當於每 10 位成人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,並且每年以 25,000 名左右的速度持續增加中,而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更是我們不容小覷的健康威脅。

糖尿病的覆蓋率如此廣大,其中族群最多的第 2 型糖尿病又與遺傳、後天習慣息息相關,提早了解糖尿病的成因、如何預防,對自己和家人都是一份保障喔!

 

糖尿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?造成糖尿病的 2 大原因

糖尿病是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、對胰島素的作用降低或兩者皆有缺失所引起的疾病

 

胰島素為什麼會分泌不足?

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分泌的的荷爾蒙,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,來維持血糖的平衡。而胰島素分泌不足,往往是因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 β 細胞功能受損,或是年紀的增長造成衰退,進而使身體組織細胞對醣類利用能力降低,甚至完全無法利用,讓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,造成血糖濃度升高,引發高血糖

 

胰島素作用降低的原因-認識胰島素阻抗

簡單來說,我們可以想像胰島素是一把打開細胞大門的鑰匙。當因為肥胖造成體脂肪過高,胰島素鑰匙就無法正常打開細胞大門,讓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,造成「胰島素阻抗」需要更多的胰島素鑰匙才能打開。

延伸閱讀:血糖過高和肥胖有關係嗎?認識胰島素阻抗

 

糖尿病有哪些主要類型?

根據 1997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 (ADA) 的分類,將糖尿病分為四大類型,分別是第 1 型糖尿病、第 2 型糖尿病、妊娠型糖尿病以及其他型糖尿病

 

第 1 型糖尿病

第 1 型糖尿病的特性在於胰臟分泌胰島素的 β 細胞功能受損,使得身體缺乏足夠的胰島素,需要依靠施打胰島素維持身體功能,也被稱為「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」。一般來說,第 2 型糖尿病患可以依照狀況,選擇用口服藥或胰島素來治療;但是第 1 型糖尿病患則一定要施打胰島素,缺乏胰島素也可能導致血糖過高,而產生酮酸中毒的現象。

第 1 型糖尿病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,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是糖友本身遺傳基因的易致病性、環境、自體免疫疾病三種交互作用造成。另外,第 1 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較年輕,通常在 30 歲以前,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。

延伸閱讀:認識第 1 型糖尿病-第 1 型糖尿病的成因與症狀

 

第 2 型糖尿病

第 2 型糖尿病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,第 2 型糖尿病的發病時期多在 40 歲以後,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,常見於成年人、有糖尿病家族史、代謝性症候群的患者以及體型肥胖者身上。

第 2 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、年齡、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慣以及肥胖等,但在第 2 型糖尿病的發病初期,不會有明顯的症狀,若不是透過驗血糖不容易被發現。而與第 1 型糖尿病不同的是,第 2 型糖尿病本身胰臟還有分泌胰島素的功能,所以較不容易發生酮酸中毒的現象。

延伸閱讀:認識第 2 型糖尿病

 

妊娠型糖尿病

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,但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,過去未留意的血壓、血糖或賀爾蒙分泌,都可能在懷孕時有所變化。大部分產後就可以恢復正常。

懷孕前、後期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糖尿病的症狀。在台灣,為了確認孕婦是否有妊娠型糖尿病,會在第 24 – 28 週產檢時,篩檢出血糖異常的孕婦。

可能出現妊娠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有以下:像是肥胖、有第 1 型糖尿病或第 2 型糖尿病家族史、曾有過妊娠糖尿病史等,另外,倘若妊娠型糖尿病控制不佳,對準媽媽與寶寶都有可能造成影響。

延伸閱讀:認識妊娠型糖尿病

 

其他糖尿病類型

其他型糖尿病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造成,例如染色體或基因的變異、胰臟的疾病、內分泌系統的疾病、藥物的影響等,需要由醫師來做診斷。

 

糖尿病要如何發現?認識常見的診斷標準

一般的診斷標準

1. 糖化血色素 (HbA1c) ≧ 6.5%

2. 空腹血糖 ≧ 126 mg/dL

3. 飯後 2 小時血糖 ≧ 200 mg/dL

4. 隨機血糖 ≧ 200 mg/dL 且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 (多吃、多喝、多尿與體重減輕)

前 3 項需要符合條件達 2 次以上 (含) 即可診斷為糖尿病;第 4 項只要符合一次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

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糖化血色素 (HbA1c) ≧ 6.5%、空腹血糖 ≧ 126 mg/dL、飯後 2 小時血糖 ≧ 200 mg/dL等。

如果血糖高於正常值,但還不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,意即「糖化血色素介於 5.7 – 6.4% 之間、或空腹血糖介於 100 – 125mg/dL,或在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下,血糖介於 140 – 199mg/dL 之間」,則屬於「糖尿病前期」。在這個階段如果能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,例如飲食管理、規律運動以及體重控制,還有機會將血糖恢復正常。

延伸閱讀:糖尿病前期逆轉勝

 

如何判斷我的糖尿病類型?

在所有糖尿病類型中,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 1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。因為在檢驗是否為第 1 型糖尿病時,還需要另外檢測胰島素分泌過程中的副產物 「C-Peptide」的濃度,並配合升糖素刺激試驗以及腎功能指標,來評估身體是否可以分泌足夠的胰島素。

 

糖尿病常見 9 大症狀

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,如果沒有特別做身體檢查,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。不過還是可以從一些身體的小變化,意識到自己是否有不適當的高血糖情形。除了天生基因導致的第 1 型糖尿病外,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有第 2 型糖尿病、妊娠型糖尿病或其他類型糖尿病可以透過以下九種症狀來簡單判斷

1. 食慾增加 (多吃)

2. 排尿次數增加及量多 (多尿)

3. 不正常口渴 (多喝)

4. 體重不正常減輕

5. 視力模糊

6. 傷口癒合慢

7. 足部有針刺感

8. 皮膚搔癢

9. 不明原因容易疲倦、虛弱

一般常聽到的「三多一少」為典型的糖尿病症狀,指的是「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下降」。如果發現你或你的家人朋友出現了以上症狀,建議早點就醫檢查,並透過抽血檢測來確定是否罹患糖尿病。典型的糖尿病症狀為三多一少,分別是吃多、喝多、尿多以及體重下降,除此之外還有視力降低、容易疲倦等症狀,若發生以上症狀,建議儘速就醫檢查。

 

糖尿病併發症

糖尿病有「隱形殺手」之稱,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情況下,很有可能引發「糖尿病併發症」,造成病人生活品質降低,嚴重時更會威脅到生命,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有:心血管疾病 (如冠狀動脈心臟病、中風)、視網膜病變、神經病變、腎病變、足部病變等,所以一旦確診糖尿病,管理血糖、不讓起起伏伏的血糖影響身體功能,才能預防併發症的發生。

 
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

延伸閱讀:糖尿病併發症

 

糖尿病的常見治療

以目前的常見治療方式來說,第 1 型糖尿病患會以胰島素治療;第 2 型糖尿病患則會依狀況選擇口服藥或胰島素;而妊娠型糖尿病患大部分能透過飲食的調整來獲得改善,只有少部分需要胰島素的介入來治療。

糖友除了檢視目前的生活習慣,做出適當的調整,並搭配血糖監測外,也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,一樣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。

胰島素治療的迷思

如果透過飲食、運動還是難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,就會需要藥物的輔助,來幫助糖友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。不過在糖尿病治療中,許多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仍存在一些迷思,認為注射胰島素會把身體搞壞、甚至洗腎,所以排斥胰島素治療。

事實上,胰島素本身對於人體無害,確診初期使用胰島素治療是為了讓血糖快速降回正常值,進而減少併發症的發生。

延伸閱讀:打胰島素就代表要洗腎嗎?三種常見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迷思

 

糖尿病的預防保健:用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有效控糖

雖然糖尿病是萬病之首,但只要好好了解糖尿病,並透過良好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來控制血糖,就能有效預防糖尿病。要降低罹患第 2 型糖尿病的風險,可以透過以下 5 個方法去落實:

1. 均衡飲食,建立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、高纖飲食習慣

2. 規則運動,一周至少 15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

3. 維持理想體重,將 BMI 控制在 18.5 – 24 之間

4. 定期健康檢查

5. 多從事社交活動,保持心情愉悅、減少心理壓力

 

糖尿病併發症有心血管疾病、視網膜病變、神經病變、腎病變等併發症,所以一旦確診糖尿病,管理血糖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。

預防勝於治療」平時建立良好的飲食、生活習慣,就能大幅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。如果身體出現變化或明顯的糖尿病症狀,建議要盡快就醫檢查,進行治療,如果已經確診也千萬別灰心,與醫護團隊緊密配合、扎實的調整飲食習慣,搭配運動和藥物,依然可以享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喔!

在確診有了糖尿病後,還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與自我照護,讓自己學會如何與糖尿病和平共處、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,讓年老的日子過得更有保障。

 

資料來源

立刻下載智抗糖App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