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命到來往往是難能可貴且令人欣喜的,能平安地讓小寶貝誕生到這個世界上,是看似再平凡不過,但實際上卻暗藏風險,像是過去未留意的血壓、血糖或賀爾蒙分泌,都可能在懷孕時有所變化。台灣妊娠糖尿病發生的機率約 5.7%,不少準媽媽在被告知血糖篩檢試驗未通過時往往困惑不解,「我明明沒有糖尿病,為什麼懷孕時就高血糖了!?」
什麼是妊娠型糖尿病?
懷孕初期,準媽媽身體內的葡萄糖合成量會增加,以便供給寶寶足夠的養分,若此時就出現異常高血糖或是吃多、尿多體重卻未下降等症狀,則不屬於妊娠型糖尿病,而是原本就有第 2 型糖尿病卻未發現。因此建議原本就屬於糖尿病高危險群的準媽媽,可以在初期先做成人糖尿病篩檢,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。
而到懷孕後期時,因人類胎盤泌素、泌乳激素、動情素,以及腎上腺皮質素等賀爾蒙分泌增加,也會導致血糖增加,倘若準媽媽體內的胰島素不足以調控血糖,便可能在妊娠後期出現高血糖症狀。此時出現葡萄糖耐受異常 (包括空腹血糖或飯後血糖異常偏高) 便稱為妊娠型糖尿病。
由於妊娠型糖尿病症狀並不明顯,因此在台灣,準媽媽於第 24 – 28 週產檢時,會有一項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,便是用於篩檢出血糖異常的孕婦,來確認是否有妊娠型糖尿病,早期發現便可盡早透過飲食、運動,甚至藥物將血糖控制得宜,避免增加生產時的風險。
可能出現妊娠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
- 肥胖
- 第 1 型或第 2 型糖尿病家族史
- 曾有過妊娠糖尿病史
- 多囊性卵泡症候群
- 年齡大於 25 歲
- 高盛行族群 (包括西班牙裔美國人、美洲原住民、亞裔美國人、非裔美國人、太平洋島嶼住民)
妊娠糖尿病篩檢診斷方法
方法一:兩階段檢測法
依照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,將妊娠糖尿病檢查分為初步篩選、以及確認診斷的兩階段檢測方法,透過初步篩選,可發現將近 80% 的妊娠型糖尿病準媽媽。首先,讓準媽媽口服 50 公克葡萄糖(可不必空腹),待 1 小時後測量血糖,若血糖大於等於 130mg/dL 或 135mg/dL 或 140mg/dL (依不同醫療院所標準,會有些許差異,數值愈小,判斷愈嚴謹),則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試驗。確認診斷需先測量空腹血糖,接著讓準媽媽空腹下口服 100 公克葡萄糖,之後每 1、2、3 小時都測量血糖,如果有 2 個時間點超過標準數值,便診斷為妊娠糖尿病。
方法二:一階段檢測法
另一種診斷方法是一階段檢測,同樣需空腹口服 75 克葡萄糖後做血糖監測,喝完糖水後的第 1、2 小時都測量血糖,上述時間點的血糖若有任何一次超過標準值,便診斷為妊娠糖尿病。
妊娠糖尿病的血糖管控目標
不管是妊娠糖尿病或是原本就是第 1 型或是第 2 型的糖尿病婦女,在懷孕期間,血糖的目標是一致的:
- 空腹:≤95 mg/dL
- 餐後一小時:≤140 mg/dL
- 餐後兩小時:≤120 mg/dL
妊娠糖尿病的體重管理目標
在體重的增加幅度也要做管控,如果孕前體重是過輕 (BMI <18.5) 建議增加 12.7 – 18.2kg;體重正常 (BMI 18.5 – 24) 建議增加 11.2 – 15.9kg;體重過重 (BMI >24) 建議增加 6.8 – 11.3kg。
妊娠型糖尿病可能造成的風險
妊娠糖尿病倘若控制不佳,不僅準媽媽容易有子癲前症、羊水過多等問題,亦會增加生產過程的凶險,以及造成寶寶智力、神經受損等不健康狀態,風險包括:
- 巨嬰症:孕期寶寶生長過大,更容易導致生產過程困難。
- 肩難產:因寶寶軀幹和肩胛處增大的比例不正常,導致生產時寶寶無法順利產出。
- 新生兒低血糖:倘若孕期間媽媽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,寶寶的胰臟會適應此血糖值並產生較多胰島素調控血糖,但出生後,寶寶失去胎盤供應大量葡萄糖,而原本身體內產生的胰島素較多,便導致出現低血糖。
- 第 2 型糖尿病:有過妊娠糖尿病的準媽媽會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的機會。而寶寶長大過程中出現肥胖、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。
確診妊娠型糖尿病,我可以做些什麼呢?
當確診糖尿病時,請不要過度擔心,妳可以在家先做自我血糖監測,量測飯前與飯後 2 小時的血糖值,醫師會依據妳的血糖狀況判斷是否須介入藥物治療,或者是只需要在飲食和生活上做調整。
延伸閱讀:自我血糖監測的意義與應用
飲食上除了避免攝取額外添加精緻糖的食物,如含糖飲料、巧克力、餅乾、甜點等,但是米飯、水果、牛奶還是可以適量攝取,如有更多飲食相關問題,也可以諮詢營養師,給予正確的飲食觀念。尋求正確的管道,獲得正確的知識,對於媽媽與寶寶都會多一分安心與多一份保障喔!
延伸閱讀:妊娠糖尿病飲食控制
資料來源 :
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-2016糖尿病衛教和新教材
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- 2017;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