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會得糖尿病?認識糖尿病的原因、定義、類型及預防方法

by 陳 宜萍
為什麼會得糖尿病?認識糖尿病的定義、原因、類型及預防方法

臺灣的糖尿病人口不斷成長,至今約有 200 多萬人,也就是說台灣每 10 人就有 1 人是糖尿病患者。近年得到糖尿病的平均年齡更有下降的趨勢,代表糖尿病不再是年長者才會有的慢性疾病,而是每個人都需要正視的議題。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糖尿病的定義、原因、類型等相關知識。

簡單來說,糖尿病就是血糖失衡的表現。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,正常的波動範圍,大約落在 70-140mg/dL 之間,最多不會超過 200mg/dL。所以當空腹血糖 ≥ 126mg/dL 或是隨機血糖 ≥ 200mg/dL,就表示罹患糖尿病了。

得到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?糖尿病與胰島素的關係

胰臟的 β 細胞負責分泌胰島素,而胰島素的責任就是將葡萄糖帶入細胞中利用與儲存。當胰島素出現異常時,便無法有效地將葡萄糖帶入細胞中;葡萄糖更會大量累積在血液裡,使血糖值超出正常範圍,造成「糖尿病」。而發生胰島素異常的主要原因有 2 個:

胰島素分泌不足

多數年紀較大的長者可能會因為胰臟的退化,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,所以得到糖尿病。另外還有少部分的年輕糖友,因為自體免疫細胞去攻擊胰臟的 β 細胞,造成胰島素無法被製造,需要藉由外部施打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的平衡。

胰島素作用不佳

指的就是「胰島素阻抗」或「胰島素敏感度下降」。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,會使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,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到細胞中,出現血糖偏高的狀況。

糖尿病的前兆及症狀有哪些?

在糖尿病發生的初期,前兆往往都很輕微,甚至難以發覺。以下為大家整理出得到糖尿病後的常見症狀:

  • 吃多、喝多但體重卻減輕
  • ​​排尿次數增加及量多
  • 異常的口渴
  • 精神狀況不佳,經常嗜睡
  • 傷口不易癒合
  • 泌尿道反覆感染

因此定時做健康檢查、留意身體狀況,才能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喔!

糖尿病的診斷標準

一般來說,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有 4 項:

  • 糖化血色素 ≥ 6.5% 
  • 空腹 8 小時血糖 ≥ 126mg/dL 
  •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2 小時血糖 ≥ 200mg/dL 
  • 有明顯三多一少症狀 (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減輕) 且隨機血糖 ≥ 200mg/dL

前 3 項需要符合條件達 2 次以上 (含),或是第 4 項只要符合 1 次,就可診斷為糖尿病。

糖尿病的診斷標準
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血糖高於正常值,但還不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,便屬於「糖尿病前期」。在這個階段如果能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,例如飲食管理、規律運動以及體重控制,還有機會將血糖恢復正常。建議可以到內分泌新陳代謝科、家醫科,或是到與智抗糖合作的糖尿病好診所做定期追蹤與檢查。

點我了解:糖尿病好診所

糖尿病的類型有哪些?如何知道我的糖尿病類型?

依照發生的病因不同,糖尿病也大致分成 4 種類型:

第 1 型糖尿病

第 1 型糖尿病是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,因為 1 型糖友的的免疫系統異常,自體抗體會攻擊胰臟 β 細胞,所以造成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,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的施打才能穩定血糖。第 1 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通常較輕,大約落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,但也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

第 2 型糖尿病

在臺灣,有超過 9 成的糖尿病患者,都屬於第 2 型糖尿病。除了遺傳外,主要的發病原因還是和生活作息、飲食和體重過重等後天習慣有關。雖然平均發病年齡約在 60 歲,但近年來也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。

妊娠型糖尿病

妊娠糖尿病是指本來沒有糖尿病病史,但懷孕時因為賀爾蒙的變化及對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,造成血糖異常的現象。大部份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生產完後,血糖就會恢復正常,但在未來 5 – 10 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提高 50% 左右,因此還是要注意身體狀況,且定時健康檢查。

其他糖尿病類型

其他糖尿病類型是由許多其他因素造成的,像是染色體或基因變異、胰臟的疾病、內分泌系統的疾病或是藥物的影響等,需由醫師來做診斷。

如果想透過檢測了解自己的糖尿病類型,除了基本的檢測方法外,也可以另外檢測胰島素分泌過程中的副產物 「C-Peptide」的濃度,並配合升糖素刺激試驗以及腎功能指標,來初步了解自己的糖尿病類型是否為第 1 型糖尿病。若不是,則有可能為第 2 型或其他類型。

糖尿病會好嗎?不同類型糖友的差異

剛得到糖尿病可能會好奇:糖尿病會不會好?

首先可以先了解自己血糖失衡的原因是什麼,來判斷是否有機會讓血糖恢復標準。以第 1 型糖尿病的成因來說,胰臟功能的受損是難以逆轉的,故無法完全痊癒;以其他或妊娠型糖尿病的成因來說,只要度過急性期的胰臟發炎或孕期賀爾蒙改變的時期,還是有機會讓血糖恢復正常。

在了解自己得到糖尿病的原因後,也可以想想自己希望病情恢復到何種程度,因為每個人對於「痊癒」的定義不盡相同,所以要確認目標、對症下藥,幫助自己達到心中「痊癒」的狀態。

糖尿病的常見治療方法

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透過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按時用藥和血糖監測的介入,才能有良好的血糖管控,而針對藥物的使用上,依照糖尿病的成因,第 1 型糖友會以「胰島素治療」為主;第 2 型則會以個人狀況來選擇口服藥或胰島素的治療;而大部分的妊娠型糖友都能透過飲食調整來獲得改善。

糖尿病如何預防?不同類型糖尿病的預防方法

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,並非每種類型的糖尿病都能提前預防,而以下 2 種類型的糖尿病,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降低發生風險:

第 1 型糖尿病的預防方法

雖然第 1 型糖尿病與先天的自體免疫系統有關,較難預防,但有研究指出,如在嬰兒時期,能喝足 6 個月以上的母乳,並在 4-6 個月後才接觸米粉、麥粉等副食品,以及多攝取維生素 D 及不飽合脂肪酸,可以減少第 1 型糖尿病的發生。

第 2 型糖尿病的預防方法

因為第 2 型糖尿病的成因,跟後天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型態有關,因此可以針對以下幾點,及早預防和改善:

1.控制體重

體重過重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主要原因,可以透過飲食、運動等方式,適當減輕體重 5-7%,就能有效預防第 2 型糖尿病的發生。

2.均衡飲食

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,才能從不同食物類別中獲得不一樣的營養素。如果正在糖尿病前期的階段,可以透過減少醣類攝取的比例、增加蔬菜和適量蛋白質的攝取,來維持整天營養所需,也避免血糖波動。

3.規律運動

建議每週都要有 15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或是 75 分鐘的高強度運動,除了能提高身體代謝外,也可以預防慢性疾病的產生。

4.減少精緻糖攝取

國健署建議,每人每天精緻糖的攝取不可以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 10%,且盡量控制在 5% 以下。假設每日熱量攝取是 1500 大卡,精緻糖的攝取就不能超過 150 大卡 (約 37.5g 糖)。因為精緻糖容易造成血糖快速的上升與下降,除了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外,過度的攝取也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。

5.補充足夠水份

喝足白開水很重要,除了能維持正常生理的運作外,也能大量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。建議每天開水的攝取量是自身體重乘以 30-35cc 來計算。

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

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,便會提高併發症的發生率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,還有可能危害到生命。以下為大家介紹常見的急性與慢性併發症有哪些:

糖尿病併發症有心血管疾病、視網膜病變、神經病變、腎病變等併發症,所以一旦確診糖尿病,管理血糖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。

糖尿病急性併發症

  • 低血糖
  • 糖尿病酮酸中毒
  • 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血症

糖尿病慢性併發症

  • 視網膜病變
  • 腎病變
  • 神經病變
  • 足部病變
  • 心血管併發症
  • 腦血管併發症
  • 周邊動脈疾病

因此確診糖尿病後,也要學習做好日常的血糖管理,來預防併發症的發生。

糖尿病的日常保健

其實得到糖尿病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佳造成其他併發症、影響生活的品質。所以平時除了配合醫療人員的叮嚀,在日常生活中也須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血糖的自我監測 (SMBG),並確實記錄
  • 調整飲食型態,均衡攝取營養並定時定量用餐
  • 規律運動,以每週 150 分鐘的中強度活動為目標
  • 定期至醫院回診,遵從醫療團隊治療
  • 規律用藥,不自行停藥
  • 定期進行併發症檢查,包含視網膜檢查、周邊血管及神經檢查、足部檢查

非糖友可以先從檢視生活習慣,並做出適當調整開始;而剛確診糖尿病的朋友也別擔心,依照醫師指示用藥、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,還是能慢慢找到與糖尿病的相處之道。

此外透過血糖監測,也能幫助自己掌握糖尿病的血糖狀況。現在就下載智抗糖 App,透過清楚的圖表、簡易記錄的功能,幫助你輕鬆管理糖尿病,不讓血糖控制你!

關於智抗糖編輯團隊

陳宜萍 營養師

一起用簡單、天然的方法,達到健康的生活吧!
吃東西看似平凡,但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事。宜萍營養師將用簡單的文字,帶你學習正確的飲食觀念、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,減少疾病風險、走在健康的道路上

  • 經歷
    • 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遠距管理中心 - 營養師(糖尿病衛教師)
  • 學歷
    •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
立刻下載智抗糖App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