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競鋒醫師待過大小醫院,在 7 年前的 7 月 7 號,決定在屏東市區獨立開業。開業日期不是看黃曆,是期許自己,要將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 7% 以下。
執業超過 20 年,曾競鋒醫師觀察到自己及醫療人員在工作一段時間後,會不自覺出現「臨床惰性」的現象。臨床惰性是什麼呢?要怎麼克服?智抗糖雲端照護平台可以提供幫助嗎?讓我們一起來看文章吧!
什麼是臨床惰性?
臨床惰性,又稱臨床慣性 Clinical Inertia,指醫護人員在管理糖尿病患時,因病患已達到接近目標的狀態,所以在時間、人力成本的實務面考量下,不會積極要求病患達到最理想的健康狀況,久而久之形成管理病患上的慣性。
比如,我們都知道病患的空腹血糖應維持在 80-130mg/dL,但如果病患長期量測都出現 150mg/dL,醫護人員很可能會替病患放寬標準,認為只要血糖不超過 150mg/dL 都可以接受,這種慣性雖然短期看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影響,但長期下來,很可能會引發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。
臨床惰性起源?
臨床惰性的起源,要追朔到約 20 年前,當時藥物還不夠先進,病患較容易因藥物引發低血糖,所以醫護人員在管理病患時,會秉持「優先不傷害原則(first do no harm)」,也就是調整藥物劑量與種類,先以不引發低血糖為主,並將血糖標準放寬。
但是 20 年後的今天,有很多藥物選擇、衛教工具、數位工具輔助,低血糖發生的機率越來越少,曾競鋒醫師鼓勵醫療照護人員,可以多多運用資源,將過去管理上的慣性與惰性拉回到正確血糖標準,也就是空腹血糖 80-130mg/dL,飯後血糖 80-160mg/dL。
可能造成臨床惰性的成因?
臨床惰性的現象,雖然主要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,但大方向也包含了環境、國家政策的影響,曾醫師認為可能原因有 3 大點:
1. 醫護人員久職業的慣性:隨著時代改變,醫療資訊也會持續更新,如果沒有定期檢視自己的用藥方式、衛教內容、輔助工具等,很可能會發生臨床慣性。
2. 健保給付的方式:現階段政策中論件計酬的給付方式仍佔大宗,也就是如果診所看診 100 位病患,將病患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 10% 或 6.5%,在健保給付面的結果差不多,但醫療照護人員投入的時間、人力成本,差距非常大。
3. 國民的營養基礎認知不足:例如社會較多討論營養午餐好不好吃、乾不乾淨,但卻缺少教育小孩計算一份糖類、蛋白質、卡路里等的方式。如果民眾有營養的基礎認知,一方面可以從根部預防糖尿病患的增長幅度,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糖尿病確診後盡快回顧營養知識,有效控制病情。
建議如何克服臨床惰性?
曾醫師相信一切改變從自身做起,而要克服臨床惰性,他會在診所中做到下面三點:
1. 設定嚴格目標:糖尿病衛教學會指出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,目標應控制在 7% 以下,不過也同時附註上「如果沒有低血糖風險或嚴重疾病的患者,目標應往下調整,甚至設定為 6.5% 以下」。所以在診所中,曾醫師會先設定較嚴格的目標,期許團隊與病患達到理想目標。
2. 培養團隊默契:帶領團隊是一門學問,曾醫師認為診所負責人,應該要不斷的學習如何經營團隊。比如,擬定並落實診所的照護理念,適時傳遞給病患與同仁,另外,也鼓勵診所負責人定期籌備會議、員工旅遊、親子日等活動,培養團隊間的互動默契,提升診所向心力。
3. 糖友口碑宣傳的動力:雖然健保政策較難撼動,但曾醫師認為,如果診所團隊將病患健康控制良好,病人口耳相傳,實際帶來的病患數量,對社區診所的影響尤其重要,也直接影響醫護團隊想克服臨床惰性的動機之一。
智抗糖雲端照護平台,在臨床惰性中提供什麼幫助?
要克服臨床惰性,曾競鋒醫師與林佑蓮營養師認為「病患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性」很重要,透過智抗糖數位工具的輔助下,更可以拉近醫病距離,診所也整理出以下三大優點推薦:
- 病患記錄意願提升
林佑蓮營養師提到,因為智抗糖 App 的操作介面簡單好用,容易吸引病患想要記錄更多血糖、飲食、運動的意願,智抗糖 App 也幫助病患將紀錄圖表化呈現,讓病患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。
- 醫護人員更加掌握病患狀況
智抗糖 App 可與就診機構的雲端照護平台同步連線,讓醫護人員隨時掌握病患狀況。以診所為例,過去透過智抗糖雲端照護平台,追蹤到一位病患的血糖持續 2 天異常,衛教師關心後才發現,病患因採用偏方導致血糖偏高,在醫護人員勸導後回歸藥物控制,穩住血糖狀況。
- 好口碑相傳糖友圈
曾競鋒診所的醫護團隊認為,因為智抗糖 App 與雲端照護平台可互相傳送訊息,更能讓病患感受到被照顧的溫暖,間接影響更多糖尿病患者前來求醫的意願。
了解臨床慣性的成因與克服方法,就能在照護病患時,更有意識的察覺自己是否在經歷慣性照護。曾醫師也期許大家一起隨時掌握醫療新知,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努力!
—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