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肌梗塞是什麼?心肌梗塞的原因、症狀與5種預防方法

by Zoey

小華是一名第 2 型糖尿病患者,這天吃飽後,突然感到持續性的胸悶,送醫後發現原來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、產生動脈硬化,進而引發心肌梗塞

根據統計「心臟疾病」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;更有資料顯示:近一半的心肌梗塞患者都是到院前死亡,即使存活下來,也可能會喪失部分的心臟功能,是不容忽視的心血管疾病。今天就一起來了解心肌梗塞的原因及預防方法。

在開始之前,先來認識心臟的主要構造:心臟由心肌組成,而冠狀動脈是附在心臟表面並深入心肌的血管,主要能供應氧氣與養分,幫助心臟維持收縮。而正常跳動的心臟,就像是一個幫浦,透過收縮來推動血管中的血液,以維持身體的機能。

心肌梗塞是什麼?了解心肌梗塞的原因

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知道,「冠狀動脈」在心臟的運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如果冠狀動脈或動脈分支阻塞了,那它所供應的心肌區域便會失去功能,造成「心肌梗塞」。

心肌梗塞的成因

當心肌失去功能,會讓整個心臟的收縮效率降低,造成心臟無力、無效收縮,甚至停止,進而影響其他身體器官。而造成「冠狀動脈阻塞」的原因有幾種:

(一) 粥狀動脈硬化

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都可能引發「粥狀動脈硬化」,指的是血液中多餘的脂肪,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壁上,造成血管壁上產生脂肪斑塊,讓血管變得狹窄、阻塞

(二) 血栓

就像前面提到的,粥狀動脈硬化會產生「脂肪斑塊」一種較脆弱且容易破裂的脂肪,破裂後會形成血栓,若剛好阻塞在冠狀動脈的狹窄處,同樣會造成心肌梗塞

(三)其他常見原因

如動脈剝離、血管炎,或是吸食藥物毒品 (如古柯鹼) 等等,也可能引發心肌梗塞。

當心肌失去功能,不只會發生心肌梗塞,也可能造成心臟的長期問題,延伸出更多的併發症,像是反覆胸痛、心律不整、心臟結構損壞、心衰竭等。

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

心肌梗塞總是來得很突然,究竟我們該如何發現?相信大家可能有聽過「胸痛」是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之一,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典型的胸痛特徵:

  • 持續性:通常會持續超過 10 – 20 分鐘。
  • 瀰漫性:沒有特定疼痛的位置,有時會是上腹疼痛,感覺像是胃痛;有時會是背痛、下巴痛、肩膀痛,甚至上臂也可能出現疼痛。
  • 窒息感:感覺如大石頭壓在胸口、難以呼吸,有時還會有灼熱感。

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胸痛的症狀,像是高齡者或糖尿病患,反而容易有虛弱無力、呼吸困難、噁心嘔吐的狀況。而心肌梗塞的急救就像是和時間賽跑,因此發生以上的症狀時,要盡快就醫。

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

其實「動脈硬化」也是身體退化的自然現象,隨著年紀增長越容易發生。因此長輩們要儘早留意飲食、運動等習慣,降低動脈硬化的速度。

除此之外,若符合以下幾點或有類似的狀況,也可能會提高發病風險:

  • 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
  • 三高 (血壓、血糖、血脂過高)
  • 體重過重
  • 抽菸
  • 生氣、壓力大、過度疲勞
  • 氣溫變化、突然劇烈運動

心肌梗塞的預防方法

不過及早預防還是有機會避免心肌梗塞;把握治療的時間,也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和嚴重程度。現在試著掌握以下幾點生活習慣,降低疾病的風險:

心肌梗塞的症狀與預防方法
  • 飲食
    1. 維持均衡飲食
    2. 增加纖維攝取
    3. 選擇低 GI 食物
    4. 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-3 的油脂 (如植物油、堅果等)
    5. 盡量減少攝取反式脂肪、紅肉、精緻澱粉或含糖飲料
  • 戒菸

吸菸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是未吸菸者的 1.5 倍;如果每天吸 15 根菸以上,風險更會增加到 2 倍。因此要儘早戒菸,來幫助降低發病的風險。

  • 運動

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:每週至少有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(如快走、游泳) 或 75 分鐘的高等強度運動 (如網球或籃球)。

  • 減重並控制腰圍
    1. 男生建議腰圍小於 90 公分
    2. 女生建議小於 80 公分
  • 控制好慢性疾病
    1. 血壓:控制收縮壓小於 130 mmHg / 舒張壓小於 80 mmHg
    2. 血脂:定期追蹤三酸甘油脂、膽固醇的數值
    3. 血糖:維持糖化血色素 (HbA1c) 小於 7 %

看到這裡,大家是不是也更了解心肌梗塞的成因、症狀與預防方法了呢?平時也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如果出現疑似症狀,也要儘早就醫、把握黃金的治療時間面對「心肌梗塞」也不用太過焦慮或害怕,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並積極控制慢性病,還是能有效降低發生的風險喔!

參考資料:

  1. Anderson, Jeffrey L, and David A Morrow. “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.”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. 376,21 (2017): 2053-2064. doi:10.1056/NEJMra1606915
  2. “ST-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”. Harrison’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, 20e Eds. J. Larry Jameson, et al. McGraw Hill, 2018
  3. Arnett, Donna K et al. “2019 ACC/AHA Guideline o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/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.” Circulation vol. 140,11 (2019): e596-e646. doi:10.1161/CIR.0000000000000678
  4. Jenkins, David J A et al. “Glycemic Index, Glycemic Load,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.”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. 384,14 (2021): 1312-1322. doi:10.1056/NEJMoa2007123
文章來源:林名仁 醫師 編修審稿:智抗糖編輯團隊 
立刻下載智抗糖App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