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 70 歲的方爺爺,是一位心臟病患者,最近他總是感到胸悶、心跳忽快忽慢。機警的女兒便立刻帶方爺爺到醫院看診,父女這才知道原來是「心律不整」造成的症狀。心律不整的症狀還有哪些?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?哪些原因容易造成心律不整?現在就一起來看文章吧!
我們可以想像心臟是一個有力的幫浦,它會透過規則且有力的收縮推動血液,把氧氣、養分送到全身;而「心律」指的就是心臟跳動時的「規則節奏」,正常的心跳為每分鐘 60 – 100 下,如果小於 60 次代表心跳過慢;大於 100 次代表心跳過快。
「心律不整」顧名思義,指的就是心律出現異常,心臟無法依照「規則節奏」跳動,有的心律不整並沒有症狀,也不會影響身體;嚴重的心律不整,則可能會發生胸痛、呼吸困難、昏厥、心跳過快或過慢或心悸等。
而「心律不整」是所有「心跳不正常跳動」症狀的總稱。依照跳得過快或過慢,又可以分為許多類型:
當心臟的規律收縮變得混亂,會造成收縮不規則的「心房顫動」或收縮過快的「心房撲動」。像方爺爺一樣高齡且有心臟病史或其他系統性疾病的長輩,都屬於高風險族群,通常會用抗心律不整或降低心搏速率的藥物治療。
這類心律不整,長期下來,也容易在血液中產生血塊,提高中風的風險,因此若屬於中風的高風險族群,也會使用口服抗凝血劑來治療。
小提醒:若曾經有腦出血、消化道出血或近期即將接受手術、即將生產的患者,記得與醫師討論使用抗凝血劑的風險。
想像心臟是一條暢通的電流,當心臟的傳導路徑出現「岔路」或「迴路」時,心臟的電流會異常頻繁的傳遞,造成心跳過快。這種心律不整是一陣一陣的,治療方式需要依照嚴重程度與醫師討論。
心房傳到心室的訊號被部分或全部阻斷,造成心跳過緩。常見的症狀有胸口悶痛、呼吸困難與疲倦;嚴重可能會造成昏厥或突發性的心跳停止。一般來說,如果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、心臟疾病或因服藥而引起的病人,可透過補充電解質、治療心臟病及調整藥物來治療;如果無法緩解,就可能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。
簡單來說,就是在下次心跳出現前,出現一段心跳暫停的狀況,因此會有「心跳漏拍」的感覺。輕度無症狀的病患可以定期追蹤,無需治療;較嚴重的病患則需要藥物治療。
右心房上方一個稱為「竇房結」的起始點,負責傳遞訊號給心臟的其他部位,幫助心臟正常收縮。當「竇房結」失去正常功能,便會造成心搏過速或過慢的心律不整,或其他類型的心律不整。通常會以心律調節器治療。
若長期沒有好好控制心律不整,可能會造成心肌病變或心臟衰竭。除了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外,依照下面的建議來預防心血管疾病、降低心律不整的發生也很重要:
飲食要吃得均衡,可以增加蔬果與低 GI 食物的攝取,並盡量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,或用植物油、堅果等代替。
減少反式脂肪、紅肉、精緻澱粉及含糖飲料的攝取。
每週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例如:快走、游泳或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;或是 75 分鐘的高等強度運動,例如:中高強度有氧運動、網球或籃球等。
男生建議腰圍 < 90 公分、女生建議 < 80 公分。
血壓控制在 < 130/80mmHg;定期追蹤三酸甘油脂、膽固醇並控制血脂;控制糖化血色素 (A1C) < 7。
有慢性腎臟病、內分泌疾病,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等,記得規律回診並遵從醫護人員的治療。
心律不整不只能反應出心臟的問題,也可能反應出身體的其他異常。除了日常保健外,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出現,記得快快就醫評估,並接受正確的治療;已經有心律不整的患者,也要定期追蹤,才能有效降低心衰竭或心律不整惡化的風險唷!
讀完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…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