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名心理學家 James Prochaska 和 Wayne Velicer 曾提出行為改變的五個階段,分別為:
- 思考前期
- 思考期
- 準備期
- 行動期
- 維持期
而曾醫師和診所團隊也整理出了一張 【CGM 行為改變五階段】 的圖,讓醫護人員更能了解病患從一開始對 CGM 沒有概念到之後願意分享自身經驗、甚至介紹身邊糖友們使用 CGM 會經歷的五個階段:
透過圖表我們可以了解,讓病患決定要使用 CGM 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情。診所團隊在不同階段可以給予病患不一樣的資訊,讓病患能從一個階段前進到下一個階段。
比如說,對於還在沈思前期的患者,為了讓病患知道量血糖的重要性以及養成記錄習慣,曾醫師的診所有建立一套初診的 SOP,規定患者需要配合下載並使用智抗糖 APP 記錄血糖數值,一年也需要上 4 次衛教課程:
在這之外,醫師和團隊也會透過平台傳送智抗糖的衛教文章給病患,更進一步提升病患們的衛教水準。
在病患們接收資訊、進入沈思期後,診間除了貼有曾醫師自身配戴的海報之外,也會播放曾醫師 CGM 心得分享和裝機示範影片,透過分享自身經歷,讓病患對 CGM 更有信心;之後可透過醫病共享決策,共同了解各血糖監測方式的好處以及決定哪一個方式比較適合病患,讓病患的行為改變能繼續推進。
而當病患選擇配戴 CGM 之後,團隊所提供的照護品質則會決定病患是否會從準備、行動期進入到「分享維持期間」。
而不管病患是在哪一個階段,溝通 CGM 以及診所服務的價值所在都是十分重要的。CGM 的價值在於能看到 SMBG 所無法發現的控糖盲點,而診所的價值在於醫護人員能在獲得更全面的血糖資訊之後,協助病患做飲食、藥物和行為上的調整,進而減少低血糖、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找回理想的生活品質。
“建立一個三贏的局面,你需要一個善的循環。”
曾醫師除了在過年期間親自追蹤、照護病患之外,也會透過不同的獎勵機制來鼓勵員工獲得資格(如:糖尿病共照網資格)或處理新的業務(如:協助病患配戴 CGM 以及後續的追蹤)。如此一來診所的醫護人員不但能得到獎勵,在提供更好的照護給病患後,病患們也會因為感受到診所服務的價值而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,進而到診所就診。
而除了提升照護品質之外,曾醫師的診所也會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病友會,讓病患們透過分享親身經歷,進而影響其他病友們,讓善的循環持續下去。
“不是告訴他們不能吃,而是找到可以吃得快樂但血糖穩定的方式。”
科技的運用讓醫護人員能提供更精準的照護,而 CGM 不單只能運用在糖尿病患者身上。去年 ADA 三位專家成員成立一個小組來討論 CGM 應用的對象,其中除了2型糖友外,也包含了糖尿病前期以及肥胖病人使用的潛在用途,藉由 CGM 得到更全面、精準的資訊,來更好的協助病患調整活動、飲食以及行為,進而預防糖尿病和其衍生肥胖相關的併發症。
曾醫師也分享了自己配戴 21 顆 CGM 的經驗:在配戴的過程中知道,自己一吃喜歡的蘿蔔糕後,血糖就會飆到 200mg/dL,不過後來經過一次次的測試和調整後,發現在吃蘿蔔糕之前可以先吃一顆大番茄,醬料也改請店家不要淋在上面、而是減量之後放在旁邊。這樣簡單的改變,不僅讓曾醫師的 TIR (time-in-range) 達到了驚人的 99% 、還是可以享用喜愛的美食。
“不測不知道,測了自己嚇一跳”
曾醫師也分享到自身和一位代謝症候群個案的經驗,都有在配戴 CGM 的時候發現平常以為對血糖不會影響太多的食物如:沙茶醬、牛肉麵的湯等,吃下去之後血糖反而超出範圍,才了解到牛肉麵的湯中加了不少冰糖。同樣的,平常吃的一些滷豆皮、滷鴨翅其實也都有用冰糖調味,而透過配戴 CGM 搭配飲食紀錄才能找出 SMBG 找不到的控糖盲點。
未來展望
“未來健康照護模式的變革是透過電子病歷、雲端數據、遠距照護、數位醫療 (A.I. )走向整合照護、健康管理、論質計酬 (Value-based Payment (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/ACO))。”
曾醫師在分享會最後提到家醫科未來的發展,政府即將推出「家醫 2.0 政策」,把照護責任交給基層醫師, “但是基層醫師的照護品質要可以看得到,新的東西只要對患者有幫助,我都盡量引進,把患者照護的更好。”
迎合未來論質計酬,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,如:智抗糖血糖探索計畫、易速胰、CGM,診所不但能提升照護品質,還能節省衛教人力和提高診所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