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馬文雅醫師運動專欄】心,“動”了嗎?

by Zoey
【馬文雅醫師運動專欄】心,“動”了嗎?

 

馬文雅醫師作者簡介: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/美國有氧體適能學會合格重訓教練指導員。從小體育班,參加排球校隊十餘年,深信「體育就是身體的教育」,熱愛滑雪、健身、桌遊、閱讀、寫作。

 

你打開臉書,頁面被朋友參加路跑的消息洗版,你皺了皺眉,心想今天又是回診的日子,不知道糖化血色素這回怎麼樣,也許少不了又要被醫生唸一頓,不知不覺的想起昨晚沒吃完的食物還在冰箱裡,胃突然抽痛了一下,你看看鏡子裡的自己想著,如果開始運動,是不是就可以終結這種半飢餓狀態呢?

沒有運動習慣的你,自從被告知糖尿病之後,不僅是一張嘴要吃東西就被旁人阻止,似乎走到哪裡都有人提醒要運動,無奈的是,究竟該怎麼開始?該怎麼做? 完全沒有頭緒。更糟糕的是,不喜歡運動,像是個什麼天大的缺點,一天到晚有人說要活就要動,突然羨慕起桌上那個盆栽,光合作用就能活,不必承擔那種身為動物卻不愛動的罪惡感。

你隱約記得上一回被朋友拉去運動,喘個半死,滿頭大汗,回來痠痛了一整個禮拜,你完全無法理解,為什麼有人甘願出門去自虐而不是舒舒服服的躺在冷氣房裡看韓劇。

再說,那口口聲聲叫我去運動的醫生,也不像是個會運動的人⋯⋯。但為了不讓他替我加藥,我也只能答應去運動。

 

運動,真的會比較好嗎?

如果你看了以上的文字,感覺到心有戚戚,相信你並不孤單,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看的。當然如果你完全是個徹頭徹尾的運動咖,更需要明白身邊那些嘴上說要跟你看齊但其實並不愛動的朋友,心裡對運動這兩個字,有多大的糾結。

運動的好處,其實根本不需要多說,網路上一查全都是鼓吹運動的文章,到處都有人現身說法,運動效果多神奇,如何改變了他的命運云云,醫學研究也有許許多多與運動相關的文獻,如果把運動做成一顆藥,直接吞下去就好,那肯定會變成全世界能治最多病的藥,問題是:為什麼我就是不想動呢?

 

應該了,就不想了?

 

白熊效應:30秒過去,白熊是不是在你腦海揮之不去呢?

 

30秒過去,你是不是還想著白熊呢?

有沒有這種經驗,一件事越是叫自己應該要 (或應該不要),心裡就越往相反的方向去,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者 Daniel Wegner 有名的實驗提出了所謂的「白熊效應」,越是不要去想白熊,越是揮之不去,反之亦然,越是告訴自己該運動,心裡的抗拒越嚴重

為了降低認知與行為差距所產生的罪惡感,人們選擇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沒時間、膝蓋不舒服,這些看起來像是找藉口的行為,其實說穿了都是心理防衛機轉,好讓我們不至於因為違背承諾而自我厭惡。

想做又做不到,乾脆別做,這樣的心態不光光是出現在運動,其實生活之中俯拾皆是 (如果有減肥的經驗,肯定秒懂)。如果你真心的希望自己可以開始享受運動的好處,又不要被心理防衛的羈絆所牽制,究竟要怎麼做呢?

 

改變你對運動的慣性思考

首先,改變你對運動的慣性思考。

請你閉上眼想想,深呼吸,丟掉所有既有的印象,丟掉疾病、丟掉那些應該不應該,感受身上的每一寸肌肉、每一個毛孔和每一根頭髮,然後回答下列三個問題:

  • 最近一次運動的經驗是甚麼時候?做甚麼運動?跟誰?
  • 感覺如何? 做的時候,做完以後? 是開心的嗎?
  • 如果你會願意再做一次運動,那會是因為什麼呢? (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要喔)

假設你現在心中的答案是:我願意嘗試運動。

那麼,接下來的單元,我將試著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,幫助你開啟屬於你自己的運動之門。

你,心動了嗎?

 

想要改變你對運動的慣性思考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。

 

參考資料:

1. Wegner DM, Schneider DJ, Carter SR, 3rd, White TL.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. 1987;53:5-13

2. Wegner DM. Setting free the bears: Escape from thought suppression.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. 2011;66:671-680

立刻下載智抗糖App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