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太太發現最近的尿液出現許多泡泡,也常感到身體有水腫的狀況。機警的她立刻到醫院檢查,才發現自己得到了慢性腎臟病,便開始積極地治療。
腎臟出現問題時,往往會因為沒有痛覺而忽略,不知不覺便會造成疾病的發生。其實提前認識如何查看腎功能指數,以及密切注意身體的狀況,還是有機會及早發現和預防。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常見的腎功能指數正常值,以及腎臟功能受到損害的症狀吧!
可以想像腎臟是身體中的下水道,主要工作是排出身體內的代謝廢物。正常來說,全身的血液會以每分鐘 1200c.c. 的速度通過腎臟,幫助腎臟過濾多餘的廢物和水份,並製造尿液將廢物排到膀胱、最後排出體外,以維持身體內的水份平衡、避免代謝物累積在體內。此外,腎臟還能調節血壓、電解質 ( 如鈉、鉀、鈣等 ) ,並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與活化維他命 D,維持骨骼的鈣質和身體內的平衡。
腎臟是身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,不只能代謝廢物,也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。因此評估腎臟功能的指標,也和這些會被代謝出去的廢物有關,像是「尿素氮」、「肌酸酐」、「白蛋白尿」等,當身體無法順利排出廢物,代表腎臟功能可能受到了傷害,需要留意:
是肌肉分解肌酸的代謝物,有九成以上的肌酸酐會透過腎臟過濾,所以「肌酸酐」也是用來判定腎功能的重要指標;當腎功能變差,血液中的肌酸酐會因為累積而提高,而肌酸酐的正常值介於 0.6 – 1.2mg/dl 之間;因為男性的肌肉量較高,因此標準可以放寬到 1.4mg/dl 。
造成肌酸酐增加的因子:
造成肌酸酐減少的因子:
腎功能惡化會降低過濾肌酸酐的能力,但腎臟的腎小管還是能排出少量的肌酸酐,因此在惡化初期也很難發現腎功能下降,必須要仔細檢測;當肌酸酐超過正常值時,腎功能可能已經受到嚴重損害,也需要進一步檢查。
通常我們吃下肚的蛋白質,會被代謝為毒性較高的「氨」,透過肝臟再轉換成毒性較低的「尿素氮」,最後由腎臟過濾到尿液中排出。尿素氮的正常值為 7 – 20mg/dl 之間。
造成尿素氮增加的因子:
造成尿素氮減少的因子:
從上面的因子可以知道:當尿素氮數值產生變化,不一定是腎臟出現問題,還需要搭配其他的指數一起觀察與診斷。
是根據血液中的肌酸酐、年齡、性別、種族換算出來的公式, 單位為 ml/min/1.73m2。當 eGFR 越低,代表腎功能越差,能幫助診斷慢性腎臟疾病 (CKD)。
一般成人的白蛋白尿會小於 30mg/day,當腎功能病變時,因為無法順利過濾尿液中的白蛋白,所以數值會升高。
白蛋白尿除了評估腎功能之外,也是判斷糖尿病、腎病變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。此外,有紅斑性狼瘡者也可以特別注意「白蛋白尿」,因為紅斑性狼蒼也是造成腎臟病的高風險因子之一,需要多多留意。
通常我們只會在健檢報告中,看到上面所介紹的數值,還有什麼簡單方法能了解目前的腎臟功能呢?台灣的腎臟醫學會,提出了非常好記的五字口訣:「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」,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腎臟狀況,幫助自己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如果發現尿液顏色混濁,或有黏稠密集的氣泡,過了許久都沒有消失,就有可能是蛋白尿,需要多多留意。
一般的皮膚是具有彈性的,按壓後會凹陷、放開就會恢復原樣;但有水腫狀況的皮膚,在按壓 5 秒後放開,皮膚會持續凹陷,且身體也可能伴隨排尿量減少、夜尿、穿不下鞋、早上起床眼皮浮腫的狀況。
高血壓的發生也和腎臟功能息息相關:當腎功能不佳時,身體會無法調節鹽份跟水份,造成血管壓力增加;而體內調節血壓的賀爾蒙「腎素」也會失調,使血壓飆高。因此,一旦發現血壓異常升高、難以控制,也要記得檢查看看是否腎臟功能出了問題。
腎臟除了代謝廢物外,也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,幫助骨髓製造紅血球。當腎臟損害而無法分泌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,就有可能造成貧血。腎性貧血的常見症狀包括容易頭痛、頭暈、心悸、心絞痛、臉色蒼白、四肢無力、怕冷、疲勞、呼吸急促、運動能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障礙、食慾不振等。
腎功能不佳也可能會有疲倦的症狀,如果常常覺得體力變差,沒來由的疲累、倦怠,也可以留意是不是腎臟功能出現問題。
慢性腎臟病來得無聲無息,若沒有特別檢查,可能難以發現,是俗稱的隱形殺手。因此定期做健康檢查,對於腎臟病的預防相當重要,尤其如果是糖尿病、高血壓、紅斑性狼瘡等高風險族群,也要記得定期檢測,降低疾病與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