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糖友來說,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:天天量血糖,卻不知道腳指頭的重要。
「截肢」向來是糖友們擔憂的問題之一,尤其是有些糖友平時沒有明顯不適的症狀,等到高血糖持續好一段時間,開始有明顯血液循環問題、或下肢末梢無知覺時,才驚覺:「代誌大條了!」難道高血糖和腳趾頭傷口有關聯嗎?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糖尿病常見的足部病變。
為什麼會發生糖尿病足
事實上,多數的糖尿病足是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好,導致神經病變,患者缺乏痛覺預警,使得病人的足部容易受傷、沒有察覺,再加上血液循環不良,導致受傷部位難以痊癒,而造成的糖尿病足部潰瘍,最後面臨「截肢」的風險。
引發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
1. 神經病變導致
人體體內的神經,負責幫我們傳遞大腦的訊息,讓肌肉知道要收縮、舒張,進而產生如走路、伸懶腰等肢體活動,神經也會將肢體末梢接收到的訊息傳回大腦,如覺得燙、痛等,讓大腦及時做出應變措施。
- 運動神經病變會導致肌肉萎縮,造成肌肉無力或腳型改變,出現「高足弓」的形狀,因為足部肌肉不平衡,容易導致腳底某些點的受力較高、壓力過大。若沒有盡早發現並搭配合適的鞋子,緩和局部壓力過大的點,不僅影響糖友運動的習慣,也容易受傷。
- 感覺神經病變會導致糖友對痛覺、壓覺的感受不靈敏,尤其最常出現在腳趾、足部,其次是手指與手部等四肢末梢部位。當感覺遲鈍時,就不容易察覺到有尖銳物品刺傷,甚至當鞋子內有個小石頭,也沒有察覺。尤其是年老者,更不容易注意到這些不適,導致小石子磨破腳皮,產生傷口。一旦腳有了傷口,就容易成為微生物感染的途徑。
- 自主神經病變會影響人的血流、出汗、皮膚濕潤等功能,當失去這項調控,又沒有好好保養自己的皮膚,等到出現龜裂傷口時,微生物就能趁機入侵引起感染,導致一開始只是個小傷口,最後卻一發不可收拾。
許多拖到後來才就醫治療的個案,往往都是初期忽略這些不適,或認為自己擦藥即可,等到傷口久久不癒合,或甚至出現蜂窩性組織炎、組織壞死等嚴重症狀時,便可能會面臨「截肢」的風險。
2. 周邊血管疾病導致
長期高血糖容易出現動脈硬化、狹窄等周邊血管疾病,引起下肢血液供應異常,使組織缺氧及養分,代謝廢物也不容易排除。症狀例如:足部冰冷、間歇性跛行。
初期患者可能會在走一、兩百公尺後突然雙腳疼痛、痠麻,不適到無法行走的程度,但當坐下休息一段時間後,便又恢復正常。但後期或症狀嚴重時,可能連休息過後都無法緩解不適。
延伸閱讀: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
如何有效預防糖尿病足
了解足部併發症的原因後,你有沒有發現,上面幾項神經病變導致的問題,其實都可以靠平時勤於關心自己的身體來預防。血糖控制良好,能降低神經及小血管病變的風險,平時建議糖友檢查四肢末梢是否有感覺異常、有沒有出現傷口未處理,或皮膚太乾燥等都是基本的檢查方法。
只要及早發現,避免小傷口惡化成大傷口及感染,就能防止產生後續嚴重的問題。
日常保養足部的撇步
- 良好控制血糖
- 抬腳、適當做足部運動
- 定期剪指甲,不過長、不過短
- 若皮膚過於乾燥,可適量擦些乳液
- 洗腳後請輕柔擦乾足部,包括指縫之間
- 每天用溫水清洗足部,仔細檢查是否有傷口
- 選擇舒適、寬口的鞋子,並注意內部是否有沙石等異物
定期做足部檢查
台灣多數的糖尿病個案每年都有一次回診接受完整足部檢查的機會,許多糖友以為這不重要,或在趕時間情況下,只想快點拿藥走人,其實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足部檢查會做到末梢神經檢測、腳拇指音叉震動、單股尼龍線觸覺、神經冷熱感覺等,可以幫助糖友及早發現是否有觸覺、刺痛感覺異常、冷熱溫度感覺異常等症狀,及早發現,及早治療。
血糖控制是關鍵,只要控制好,就可以減少糖尿病足的產生,預防截肢的遺憾,讓腳一樣可以受到良好的照護!
參考文獻:2017 糖尿病衛教核心教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