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 歲的阿花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,飲食都吃得很清淡,也因為牙齒不好,所以肉都不太吃,四肢很瘦;走一小段路,腳就會酸,因此也不太敢跟家人朋友到處去旅遊。最近阿花婆婆走路越來越緩慢,回診時才知道自己得到了肌少症…
一般來說,成年人的肌肉量 (又稱骨骼肌) 約占身體重量的 40%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肌肉流失的速度變快,到了 50 歲後,每年流失 1 – 2%;一過 60 歲,每年更會流失約 1.5 – 3%。當肌肉量減少,加上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,就是所謂的「肌少症」。
「肌少症」除了降低獨立生活的能力外,也會增加骨折的風險,是銀髮族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:
如果家中長輩或自己出現以上狀況,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初期症狀,記得及時尋求醫師協助、評估,並解積極治療,還是有機會能好轉。
65 歲以上的銀髮族,除了定期觀察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症狀,還能透過以下的方法,簡單評估是否有肌少症:
Q1. 拿起或搬動 5 公斤重的物品會感到困難嗎?
沒有困難 ( 0 分);有點困難 ( 1 分);非常困難 ( 2 分)
Q2. 走過一個房子會感到困難嗎?
沒有困難 ( 0 分);有點困難 ( 1 分);非常困難 ( 2 分)
Q3. 從床或從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?
沒有困難 ( 0 分);有點困難 ( 1 分);非常困難 ( 2 分)
Q4. 走上 10 個臺階會感到困難嗎?
沒有困難 ( 0 分);有點困難 ( 1 分);非常困難 ( 2 分)
Q5. 過去一年中跌倒過幾次?
沒有跌倒 ( 0 分);1 – 3 次 ( 1 分);4 次以上 ( 2 分)
評估完後若總得分為 4 分以上(含 4 分),則有可能罹患肌少症。
肌少症可能會影響糖尿病的血糖管理;而糖尿病也會提高肌少症的發生機會。
一般吃進去的含醣食物,經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後,會藉由胰島素的幫助,將葡萄糖帶入肌肉細胞中利用,多餘的葡萄糖就會轉成肝醣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。當身體有需要時,肝醣就會從肝臟和肌肉中釋放,轉換成葡萄糖,提供能量。由此可知,當肌肉量愈少,葡萄糖儲存與釋放的能力就愈小,便容易造成血糖控制越不穩定喔!
而長期的高血糖,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,讓肌肉質量下降;也容易誘發氧化壓力,讓血脂、胰島素阻抗、糖化終產物(AGEs)增加,影響抗氧化能力,一旦這個能力下降,肌肉減少的機會也提高。
藉由飲食和運動兩大方面,可以有效改善與預防肌少症:
如果你目前已經有符合肌少症現象,建議可以先找營養師做飲食評估,先了解可以如何改善,同時也詢問醫師有沒有不宜從事的運動,再制定運動計畫,開始運動。
另外,足夠的睡眠也有助於長肌肉喔!睡眠時分泌的生長激素,有助於青少年長高,也能刺激長輩製造肌肉、維護骨質健康,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。
在飲食方式上,糖尿病與肌少症並不衝突。只要掌握均衡飲食的原則,就能同時兼顧糖尿病的血糖,並有效預防肌少症。不過同時有合併腎臟病的糖友,要記得留意蛋白質的攝取量;執行前,也可以先向自己的營養師討論唷!
讀完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…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