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到 CGM 好幾次,只有模糊的概念。參加智抗糖分享會,聽到同桌的第 1 型糖友已經配戴連續血糖監測儀一段時間,才讓我知道這傳感器要配戴在身上兩個星期,洗澡時也不必拿下來,讓我對 CGM 產生很大的興趣。
目前台灣藥局與部分診所,也有在販售 CGM 了,不只第 1 型糖友,其他類型的糖友也能輕鬆入手。因為我本來就有在使用的智抗糖 App,所以看到 App 推出連接 CGM 資料的功能,也決定配戴看看。
首先,我把 CGM 包裝中的配件組裝完成,像蓋章一樣,往手臂下方「喀噠」壓一下,傳感器 (CGM) 就黏附在手臂上了,並依照指示下載 CGM 的專屬 App 後,記得先註冊電子信箱,接著到智抗糖 App 點選「連接裝置」,就能連接連續血糖監測資料。連接並啟動後,就能看到連續血糖值用圖表清楚呈現了。本來看到三十多頁的說明書,以為會有很多步驟,其實是很簡單的。
因為連續血糖監測是每 15 分鐘會監測一次血糖,所以用來觀察日常「行坐臥立」對葡萄糖的影響,是再適合不過的了。配戴 CGM 可以讓我知道睡眠時、運動時的葡萄糖情形如何,以及不同食物對葡萄糖的影響。來說說我這次配戴連續血糖監測 CGM 的兩個發現:
從智抗糖的圖表就能清楚看到運動與血糖的關係。打開智抗糖 App 的動態頁面,在「連續血糖監測」的卡片中可以一次呈現出「走路步數」和「連續血糖監測數值」,同時智抗糖 App 的聊天室也會提醒我運動與血糖目標範圍 (TIR) 的關聯。
然而有幾日運動不多,也有 80% 血糖在範圍值內。有研究顯示,久坐不動比抽煙更傷身,走動促進血液循環也促進了新陳代謝。可能是因為我平時即使沒有撥出長時間運動,也會每個小時起身倒水,或藉著送資料走動一下吧!
坊間流傳許多降血糖,或防止血糖上升的食物,其實每個人體質不同,對食物的反應也不太一樣。剛好廚櫃上的洋蔥放到快發芽,所以 2/22 這一天早餐多吃了洋蔥炒蛋。
從智抗糖 App 的「趨勢分析」這邊,選擇某一天的數值,就可以看到葡萄糖曲線,甚至還可以比對平均的波動,知道當天的表現是否符合目標範圍 (TIR)。原本前幾天葡萄糖最高都超過 250mg/dL,但吃洋蔥這天的葡萄糖相對平穩,皆 < 250mg/dL。看來當餐有加上蔬菜,多了纖維的攝取,葡萄糖的變化幅度能趨緩一些。
初次嘗試連續血糖監測,的確能夠釐清血糖變化的「盲點」。使用傳統血糖機,每天只測數次血糖,真的是「瞎子摸象」。
沒使用 CGM 以前,只測飯前或飯後血糖,就不會發現這猶如馬里亞納海溝的曲線。如果這是股市曲線圖,這樣的震盪,波段劇烈,真是令人心跳加速啊。然而若想了解血糖變化,使用傳統的血糖機多測幾次,可能手指都會是針孔了,好比毛利小五郎的後頸…
當初聽到傳感器要「植入」體內,但還是沒實際看到本體,有一些未知的擔心。後來傳感器貼在身上,沒有疼痛感,想到就可以量,十分新奇。最後一天,輕輕拆下貼在身上的傳感器,終於看到傳感器神秘的真面貌:上面有一根軟軟的針,軟如板豆腐,沒有胰島素或血糖測試針筆的針那麼堅硬。
回想起來,某天我注意到自己在餐與餐中間覺得肚子有點餓,掃描一看,發現當時的血糖值還在 200mg/dL 上下,並沒有低血糖。在血糖開始下降時,因為代謝的關係,開始覺得飢餓。這讓我知道「感覺」是不準的,真的需要以數據為憑。這也是配戴 CGM 的好處之一。
然而目前的傳感器還是有一些侷限。以間歇型 CGM 為例,約支援市面上 80% 的手機,型號有限制,且傳感器天線跟手機之間的 NFC (掃描功能),需要試比較多次才會成功。另外每次量測不能超過 8 小時,不然數據會中斷。如果睡覺超過 8 小時,就會看到數據的斷點。
我很喜歡從智抗糖 App 輸出的日記,可以看到葡萄糖高低起伏與飲食、運動的關聯,這是只使用 CGM App 所做不到的。
CGM 在連接智抗糖 App 以後,功能才更完整、強大。連接後,智抗糖能夠分析讀取 CGM 一千多筆的數據,不但能夠統整不同時間的平均血糖、變異係數,預測 A1C,最後還產出「日記」,比對每日行程與血糖變化。
藉由連續血糖週報中判讀,對自己的身體更加瞭解,讓我知道什麼該吃或避免,以及什麼時間點運動最好。龐大的數據,人工解讀,不曉得要幾天幾夜呢?智抗糖分析傳感器數據真是一把罩,給工程師按讚!
連續血糖監測是新的科技,日前終於在台灣藥局上市,且可以自行安裝。希望糖友們有機會也試試看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