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胰臟保健知識 – 認識胰臟炎與胰臟癌

by admin
糖尿病胰臟保健知識 - 認識胰臟炎與胰臟癌

胰臟具有分泌胰島素或升糖素,幫助調節血糖的功能,若胰島素分泌不足,容易導致糖尿病,糖尿病則會提高患者的心臟冠狀動脈、腦血管、視網膜等地方的病變,同時也增加身體各處血管硬化的風險。

 

胰島素與胰臟

胰臟位於胃部的後下方,兼具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,內分泌功能可分泌胰島素或升糖素,幫助調節血糖;外分泌功能則是分泌胰液到消化道協助分解食物。

講到這裡糖友們或許會好奇,為什麼胰島素要叫胰島素?叫胰臟素不就好了,這個島字是怎麼來的呢?這是因為 1869 年德國的病理學家保羅・藍格爾漢斯 (Paul Langerhans) 發現胰臟中這些一塊、一塊的團狀細胞,外觀就像群島一般,因此稱作蘭氏小島 (Islets of Langerhans),又稱作胰島,胰島內含有四種細胞,最重要的是 α-細胞和 β-細胞,其中 β-細胞所分泌的激素,就是對糖尿病患者很重要的胰島素。

 

胰臟炎

正常情況下,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不具備活性,一直要到了腸道才會被活化,協助營養素消化分解食物,但如果消化酵素提早在胰臟就被活化,就會導致胰臟本身被消化、侵蝕,因此讓胰臟發炎。

常見的急性胰臟炎原因主要有膽結石和喝酒;膽結石卡住胰管會導致胰液排不出來而發炎,酒精則是因為酒精酵素影響胰臟的正常運作。

慢性胰臟炎則是急性胰臟炎反覆發生多次對胰臟損害而形成,或是因為先天的自體免疫疾病、胰管阻塞等,影響正常的胰臟功能。

胰臟炎是一種病情起伏很大的疾病,輕微胰臟炎的症狀例如:腹部疼痛、食慾不佳,嚴重者可能細菌感染、器官衰竭和意識昏迷等。

研究顯示急性胰臟炎患者出院後,有 40% 成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,且在 5 年內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 2 倍,建議急性胰臟炎患者要定期追蹤血糖及葡萄糖耐受性

 

糖尿病與胰臟癌

在台灣 10 大癌症中雖然胰臟癌未上榜,發生率不高,但是一旦罹患胰臟癌有 8 成左右都已經是晚期了,死亡率很高,因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,患者經常在後期才會察覺不適,容易延誤就醫時機。

2011 年一篇分析台灣糖尿病患與胰臟炎、胰臟癌兩者間關係的論文指出,糖尿病合併慢性胰臟炎的病人,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是一般身體健康者的 33.5 倍;研究同時發現,糖友確診糖尿病 2 年內發現胰臟癌的機率也會增加,建議將糖尿病作為胰臟癌的早期徵兆,提早追蹤以預防。

 

如何預防胰臟受損?

1. 戒菸、戒糖、避免酗酒。

2. 規律運動,維持正常的體重。

3. 維持均衡飲食,避免暴飲暴食,定時定量有助於減輕胰臟承受的負擔。

4. 蛋白質攝取以植物性為主,如黃豆製品:豆腐、豆干,有利消化吸收。

5. 肉類和油脂的攝取不要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,並少吃油炸、煎炒食物,因油脂類會增加胰臟負擔,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易增加罹患胰臟癌風險。

6. 從飲食中多攝取葉酸和維生素 B6,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,從菠菜、蘆筍、毛豆、大豆、香菇、蛋、豬肝等食物可以攝取葉酸; 燕麥、糙米、豆類、馬鈴薯、香蕉、菠菜、青花菜等食物可以攝取維生素 B6。

預防胰臟受損所導致的糖尿病風險

 

立刻下載智抗糖App

Related Posts